21
2024
/
10
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全力推進創新
作者:
來源:
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全力推進創新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,“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。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、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,推動勞動者、勞動資料、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,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以高技術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。”可見,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,這里不僅包括技術創新、業態模式創新,也涉及管理創新、制度創新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,緊緊扭住創新這個“牛鼻子”,全面推進創新關鍵環節建設。
夯實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技創新基礎。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,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進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,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創新,而是主要指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基礎科學突破、前沿技術創新。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、求不來、討不來的,必須強化基礎研究,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,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。要強化基礎研究布局,堅持“四個面向”,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,強化國家實驗室體系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優化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等基礎學科建設布局,實現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、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均衡發展,實現更多“從0到1”的重大科技創新,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“卡脖子”難題。加強基礎研究投入,穩步增加國家財政資金投入,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,設立科學探索風險基金,鼓勵社會力量進行科學捐贈,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系,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。加快構建基礎研究骨干網絡,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,科學規劃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打好科技儀器設備、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,為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奠定堅實基礎。
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企業創新生態。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,載體是產業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新質生產力;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,布局建設未來產業,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近年來,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愈發凸顯,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迅速甚至部分領域實現換道超車,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了良好基礎。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,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基礎上,聚焦發展生物制造、商業航天、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重視布局量子應用、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,大力鼓勵與扶持科技型骨干型企業快速發展。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建立機會公平、規則公平、權利公平的政策制度,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科技重大頂層設計、重大決策,有組織推進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,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、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。建立市場化創新投資引導基金,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、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,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政策,充分發揮市場對先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作用,更好推進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。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建設,完善推動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和激勵辦法,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,建立健全企業、政府、高校、社會等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模式,積極推動中試資源共用共享,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,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,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。
壯大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人才隊伍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,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。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創新,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。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,誰就擁有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和主導權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,“建立科技發展、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,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,加強基礎學科、新興學科、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,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”。壯大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人才隊伍,要走好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,發揮高校特別是“雙一流”高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,聚焦文史哲、數理化、物地生等基礎學科建設,建設一批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,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,持續優化人才選拔、培養、評價模式,源源不斷地造就一批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,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。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,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,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。堅持從國家重大項目擔綱領銜專家中推薦一批戰略科學家人選,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有潛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,在重大項目資源分配等方面對青年科技人才給予傾斜性支持。鼓勵建設具有明確目標導向的多學科交叉大團隊,大力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科學家、科技領軍人才、青年骨干科技隊伍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,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一批急需人才。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堅持五湖四海廣攬人才,實行更加積極、更加開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,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引才體系,不斷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,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、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、科技領軍人才,大力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,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、創新要素為我所用。
深化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技體制改革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。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,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。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通過改革破除一切束縛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,更好發揮好制度、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。要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,把科技管理職能從經費管理、項目管理等具體事務中分離出來,更加聚焦頂層設計,更加優化資源配置服務,更加突出基礎研究領域、交叉前沿領域、重點領域前瞻性、引領性布局,更加強化監督檢查問效。同時,不斷加強財政科技投入管理,著力提升科技行政管理水平。健全分類評價體系,突出質量、實效、貢獻評價導向,開展層次化、差異化評價。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,根據不同項目類型,基礎研究項目更加突出代表性成果、突出長周期評價,應用研究項目更加突出實際貢獻和具體效果。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,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,更加突出經濟社會效益,不單純以論文為主要考核指標;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,更加注重學術創新影響。構建良好創新生態,推進科技領域簡政放權,給予高校、科研院所和科技型骨干企業等創新主體松綁減負,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,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,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。同時,大力弘揚追求真理、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,完善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,設立市場引導風險基金,支持科研人員積極開展自主探索研究。
上一頁: